Gap Year: 如何提高学术竞争力

引语

​提到“gap year”时,我们会联想到什么呢?对我来说是“探索”,就好像火影忍者主人公鸣人离开木叶村和自来也修炼的那几年。​在美国的语境中,很多人会认为“gap”(间隔),意味着一个人没有明确的计划或目标:他们没有找到好的工作或学校,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他们的人生按下了暂停,他们陷入困惑...所以他们在浪费时间。但我个人认为,“gap year”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私人化的过程,它让我们可以停下来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从而逐步为目标而努力,所以是一个积极进取的过程,需要自强自立的心态。我并不认为“gap year”是学业或职业上的断档,而更像是一个让我们变得更强大的机会。就像鸣人在疾风传之前的修行:它使我们离自己的目标更近,是一种历练,一个完成短期任务的机会。

此外,我不认为gap/间隔就意味着一个人的道路有所中断。就像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一样,因此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我们有很多不同的选择和过程。有些人有机会或者适合gap year,有些人不需要或者不认可gap year。所以说,今天的内容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人,因为每个人的选择和需求都不同。因此,在规划自己的“gap year”时,我希望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需求来打造自己的道路,甚至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情况究竟适不适合gap year。我之前也写过关于gap year的一些想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移步看一下。今天则分享的是关于提高科研能力,从而为申博做准备的内容。

我们今天的分享一共有5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Rule of Thumb”,类似于一个分享的重要框架。第二个主题是关于Research,第三个主题是关于定位和人群。第四个主题是Skill Development,是我认为在“gap year”中可以锻炼和获得的一些技能。最后一个主题是个人反思。

我先简要分享一下自己的两段“gap year”经历,以便大家了解我比较熟悉的领域和盲区。第一个是在本科和研究生之间。本科毕业后我在本校留校工作了两年,期间申请了研究生。第二个是最近的一段时间,可以算是三年吧。我在疫情期间离职,决定申请博士,离职后我回国远程办公,并担任社会协会的职务,写了一篇论文,办了三个研讨会,还获得了一个证书。因为第一次申请没有得到任何录取,所以决定回到美国找lab manager相关的工作继续积累研究经验。这个过程期间中了三个学术会议,其中有两个演讲。在做lab manager的两年里,一共做了四个演讲,也有带学生,其中大家都中了我们学校本科生的研究奖金,在不同会议中有poster presentation。同时,我还进行了两个独立研究项目,其中一个是和一位教授一起的,另一个是和一个朋友一起的。过程中起草了两篇文章,正在编辑阶段,希望能尽快投稿。因为分享的内容和个人经历相关,所以势必有局限,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哈。我个人的背景是心理学,认知科学和教育学偏多,对于其他学科的涉及较少。提出的建议和同学们的具体情况可能会有出入。

Rule of Thumb

计划没有变化快

你的生活会根据你的成长,周边的环境,以及当下的实事有所变化,academia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因为很多人gap着gap着会发现,自己其实对于科研没那么热爱,或者发现了自己的理想生活或者新的职业目标,从而并不想继续申请。也有一些人可能gap着gap着也会发现,原来自己感兴趣的可能并不是之前设想的那个领域,或者因为其他机缘巧合有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等等。所以建议大家在gap year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只注重于自己的研究拓展,也应该适当地反思一下自己的追求和生活里其他对自己重要的东西。

道理经验和个人肤质一样;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自己 

Gap year的一部分就是反省并且整理自己的长处,面临的调整,和提高自己的方法。所以在看到别人的分享时 - 包括这一篇分享,不要着急的去立刻实践,可以先思考一下究竟适不适合自己。 关键的地方并不在于计划本身,而是自己的专注力和intentionality(意向性)。有时候同学们会感觉说“我制定了一个计划,所以一定要达成”,这种执行力是好事,但是不要让它变成一种执念从而失去了自己的灵活性。计划本身的目的是在让你专注地投入到一项任务中,在做计划的过程中搜索一些信息的资源,规避一些风险。而在这个计划的过程中也少不了自己的思考,想一想为什么要去做这项任务以及它的意义是什么。这个过程虽然听起来有点神秘,但它在包括研究在内的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要,因为这个过程和做研究一样,就是在根据自己的目的(研究问题)去做计划(research proposal)。但是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计划的过程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准备去应对不同的环境。这种flexibility/灵活性在我们生活里,申请博士学位时,做实验时都很有用。

拿申请来说,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比如你的导师突然不再招收学生,或者你没有及时收到推荐信,或者你原本以为能参与的研究未能实现,等等。因此,在制定计划的同时,要对自己保持一些宽容。

Deliverables vs. Soft Skills

你需要自己去给过程以及结果定义。 我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辩论,主要在探讨某些经历究竟对于你的成长啊,规划啊,发展啊是否有用。在我看来,我们收到的经验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deliverables的内容,比如说你得到了一个奖项,或者参加了一个实验,或者学会了一个软件,这些是可以有实物的,可以量化的。第二种是soft skills,是我们经常说的某种能力,比如说你的管理能力,你的critical thinking,你的沟通能力,这些是更为抽象的,也是更为定性的。很多时候人们总在问“某某某个经历有没有用”,而我对于这些问题的消化逻辑是:这个经历能够带给你什么?而带给你的deliverable或者soft skills是你需要或者能帮助到你的吗?

调整心态,做自己的cheerleader

“学生”这个身份是一个有保护作用的identity;毕业后需要一些心理预期的调整。社会对于学生的容错率很大,而且学校也会给大家提供很多机会。比如说career center的各种workshop,可以和教授交流的机会,或者志同道合小伙伴带给大家的鼓励氛围等等。很多同学们在离开校园的时候都会经历一段过渡期,因为会发现尽管你的昨天和今天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你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身份会让别人给你不同的期许。所以大家需要学会调整心态和预期。

最后的最后,想要鼓励大家做自己的啦啦队。因为申请的过程中会感到孤独,觉得别人无法理解我们在做什么,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或者发现在做的事情只有自己能理解消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打气,成为自己坚强的后盾。这种状态调整的能力在我真正开始读博时,其实转化成了自己的抗压能力,让自己不会特别容易就自卑或者崩溃。

Strategic Planning

Strategic planning is an organization's process of defining its strategy or direction, and making decisions on allocating its resources to attain strategic goals.

策略,或者战略规划是我之前在职业规划中提到过的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组织或者集团里,这种策略规划其实也是定义自己的目标和过程,以及决定如何分配资源以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同样的逻辑对于我们的gap year planning也能适用。要制定策略规划,你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 你要做什么决定?

  • 你要分配哪些资源?

  • 你有哪些资源?

在申请博士学位时,这些问题也是你选择项目和申请策略的方法。计划目标时需要考虑的有: 哪个学校?哪个program?哪个faculty?哪个领域?哪个国家?

根据这些目标,我们可以指定对应的应对方法:需要联系哪些人?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什么样的resources/deliverables?

等到把这些需要做的事情整理好后,我们可以做一个资源整合:

  • 经济资源:攒钱/省钱,申请fellowship/grant*,wavier,免费的网课

  • 人力资源:informational interview,以往的同学,专业组织

  • 信息资源:list-serv,已有的文档/模板,经验帖子

并且考虑自己在申请或者准备申请时需要在哪些领域下精力,以及需要放弃哪些东西?

Benchmarking

"Benchmarking"也是策略规划的一部分,一共有两个用途。首先,你可以利用申请周期来推断时间线。因为申请有其周期性,11月和12月都是截止日期,所以可以反推大概这一年或者两年里可以做什么准备,有哪些internal deadline。这里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个在thegradlady.com找到了一个时间线的模板,从7月份开始计划,一直到第二年4月录取都写出来了。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查询其他在读博士生的网站或者CV,从而了解他们的申请状态。当我申请博士学位时,我通常会访问导师的网站去看导师的研究信息,同时也会看看组里面其他同学的介绍,网站,或者CV(一般就是研究室网页people那一页)。然后呢,我会根据他们education中体现的博士入学年份,去反推他们当年申请时都有什么经历,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状态,从而做一个self-assessment去看看是否需要多积累某些经历。除此之外,看导师和同学们的课题和研究兴趣也可以帮助我大概总结一下自己和这个lab的research fit。比如说发现近五六年的博士或者博后都具备某种特殊技能或者在做某些方向的研究,那么我就会把这个信息看做成一个信号,提醒自己说可能需要扩展一些相关能力,或者说需要阅读一些这方面的文章。抛开给自己的申请啊,面试啊做准备,这样的观察也有助于我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因为科研可能会存在一些滞后(至少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的领域),我们看到的文章一般都是几年前做的课题了。所以培养这种敏感度对我自己的发展还是挺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建议大家follow academia twitter呀,或者听academic podcast等等的原因。)

除了反推以外,我也会看其他方面,例如协会啊,奖学金啊这些项目。比如说看到了这个人参加了某某某conference,那我就会顺势查找这些机会做一个资源的扩展,然后看一下哪些会议或者机会适合我。有时候呢,信息收集本身就是一项困难的任务,所以我会依据业界前辈或者学长学姐的经验去看他们都做了什么,然后扩展我的资源库。

最后想要提醒的是,这样的benmark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有启发:“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呀!”,而并非让大家感到自卑:“哎呀,我怎么这么差”。所以希望大家在看他人CV或者经历的时候要记得,每个人成长的速度都不同,每个人的准备时间和资源也各不相同。所以要保持积极和信心,但也别因此过于焦虑。

Research

有机会的话进组做RA,没有机会的话考虑硕士或其他研究类项目

我个人认为gap year中最直接积累经验的方法是进入lab做RA,没有机会的话可以考虑,没有机会的话考虑硕士或其他研究类项目。原因如下:

工作可以赚钱并建立connections。研究小组是一个专业的工作环境,可以让你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因为你每周至少要工作40个小时在研究上,也可以更直接地去上手做实验。

而当你是硕士学生时,你可能每周只有10~15个小时左右来做研究,前提还是说你得有机会做研究。因为硕士项目提供的是一个学习环境,对于一些没有thesis的项目,你可能依然需要额外寻找研究机会,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学业这样的专业。但硕士项目,或者说学生的这个身份,可以给大家提供很多学生资源,比如professional connection,比如说通过课程和教授建立联系,比如说通过课程得到技术上的进修,再比如说提供给你一个学习的大环境,而这种资源在社会上倒不容易获得。

所以总的来说,虽然我自己有一个首选研究工作经历的preference,但是也想告诉大家两者是有不同的prons和cons。

RA的工作经历会有差异

根据PI的需求/性格,很多RA类的工作依然是以行政/project management为主,所以你依然需要寻找其他的机会去练习analysis/stats。因为研究并不是做分析发paper,研究也包含了行政工作,比如招聘啊、付款啊、培训啊和监督啊等等,这些也是你需要做的事情。以我的lab manager经历来说,一大半都是和管理和行政有关的,比如说管理学生,给大家授课,处理IRB,调度协调以及安排各种实验,troubleshoot各种问题。而我自己做analysis,做自己的项目,学python,包括后期写proposal等都是我需要在工作以外投入精力的。稍后我们将更详细地讨论技能方面的问题。

之前提到过一些与心理学RA职位的相关资源,大家可以看一下作参考。

硕士的经历也会有差异

对于硕士项目来说,根据curriculum的不同,有些可能提供较少的研究机会只注重在课程上,有些faculty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亲和特别好建立connection。这可能导致你进入项目后感到有些失望,也需要投入额外的精力去主动发掘研究机会,对自己的期望值进行一些调整。

如果没办法得到一个研究类的岗位,你可以考虑...

找一个暂时的工作并且继续寻找研究岗位的机会(March - July 2021)

如果因为时间限制等各种原因,你无法获得研究类职位,也无法读研,可以考虑找到一个临时工作,并继续寻找研究职位的机会。以我个人精力来说,我在2021年3月至7月期间属于找工作期间。那个时间段正好是我第一次博士申请全聚德之后,我当时的目标是找一份RA或者lab manager的职位去积累更多研究精力。而在求职期间,我兼职了两份远程part-time工作。对我来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受益的经历,因为它给予我更多的灵活性,让我有了“即便我不当博士,我也能在不同领域干得不错”这样的信心。而因为工作的性质是兼职,这样的安排也为我提供了更多时间上的灵活性,允许我在工作之余在附近的一所大学里做志愿者RA。

Passion project(Feb - Aug 2020)

在2020年2月至2020年8月期间,我还在大学里做student affairs的相关工作,也在协会中担任了职务。在这个过程中,我和一位我们协会的教授一起合作举办了一些研讨会。而因为合作非常顺利,我俩后期又一拍而合把一些研讨会中想到的点发展成了两篇论文。在此之前,我也在2019年12月申请了IRB,因为我已经有硕士学历和研究经验,我在自己的硕士研究和之前的研究经验基础上,在我们学校独立申请了一个项目。然后在2020年自己开始进行数据收集,今年年初刚刚发表出来。所以我把这些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实验项目称为“passion project”,同时也鼓励大家,如果有一些自己非常热爱的research topic,可以去投入一些时间去思考并且坚持实践。这个过程确实有点辛苦,因为我所有的passion project都是在工作之外完成的。但不管是面试还是个人发展,这都是我对自己的热情的最强有力地证明,因为我积累了足够的证据去告诉大家,我一直都在为自己的research interest努力。

Transferrable Skills (July 2019 - Aug 2020)

关于这一方面,我会在技能部分详细介绍,但总的来说,许多技能都具有流动性,不一定要在某种工作中才能学会。例如,数据分析不一定要通过研究工作才能掌握。在 2019 年 7 月到 2020 年 8 月期间,我在学校做了assessment committee的相关工作,协助进行分享部门内收集到的各种学生数据处理。这些经验对我的个人的assessment skills非常有帮助。而后在申请过程中,我也有把它们作为我具有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的一种体现。虽然这些assessment background并不一定都是research experience,但我始终认为它们有为我加分。

关于lab志愿者

首先,志愿者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它的好处在于可以为你提供connection和研究经验。举例来说,我在2021年3月初联系了一位教授在她的实验室做volunteer,但直到 5 月份才真正开始参与到data collection工作,之前则是一系列的培训和网上会议。

另外,你可以提出indepedent study propsal,但这需要很强的沟通和人际关系建设,以及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这个例子发生在 2020年10月,当时我正在国内,我一边申请一边工作,又一边担心自己的履历不太够(因为知道那年的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我开始主动联系教授和博士后寻求一些volunteer的给予,与一位博士后进行了面谈,而她的研究方向与我的兴趣非常吻合,交流过程中也都非常愉快。面谈后博后问我有没有什么具体想法,我就花了时间去看她lab以及这些年的论文,最后结合自己的研究问题写了个简短的proposal。后来我们就开始着手IRB和study set-up的一系列logistics相关的事情,最后终于在 2022 年5月完成了data collection。回头看来,这个过程耗时了两年。我分享这个故事是想告诉大家:首先,要调整对自己的expectations。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虽然我们联系了某人或者发了邮件,但这不代表这就是一种合作。真正的合作需要你有一定能力和耐心,而最后的结果也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累积。其次,我想鼓励大家采取主动的心态,不要仅仅依赖教授提供的任务。你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扩展,网上资源的搜集和学习(比如说各种免费webinar),主动去寻找机会并且实施计划。

Presentation & Publication

下面我们将重点谈谈Presentation和发表。

List-serve sign-up

我建议大家可以sign up一些和自己领域相关协会的list-serv,因为很多前辈会通过群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去分享一些机会。而除了注册和sign up以外,自己其实也需要挪出来一部分时间去处理这些email,要不然的话这些信息源就很容易变成了无效的“垃圾邮件”。

一定要留出来时间写文章,投会议

这个建议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建议,而是一件我认识的科研人都在重复乃至强调的事情。大家可以每周,每两周,或者每个月固定一个timeblock去有意识的prioritize写作时间,哪怕写不出来,也要留出时间来看文献、总结和构思。以此设立一些自我强制的目标去推进书写进度。如果有意向投某些期刊或者会议,一定要在官方deadline之余设立自己的internal deadline,保证有留给自己和帮自己审阅的人足够的时间去取得反馈和编辑。为了避免遗忘,我通常会在截止日期至少一周前设计一个自己的internal deadline,避免最后因为准备不充分而无法申请。

做那个把大家聚集起来的发起人

这个概念是我在毕业后写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那个时候我分享了我读研的经历,其中之一就是主动组织同学一起合作做项目。与其等待大佬带自己,我建议大家可以主动联系他们,组织大家一起合作。而作为这个组织人,你可能要比大家付出更多 - 但这也没什么,因为你是一作呀!

参加Virtual Conference

疫情过后,很多协会发现virtual conference是非常好的一个学术交流机会。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虚拟会议不如实体会议,但虽然二者的体验不同,但是virtual conference也是会议哦!而且又对国内外的同学非常友好。在疫情期间,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旅行上的挑战,但由于virtual conference,你可能需要多准备点咖啡抵抗时差,但是依然可以通过virtual conference与国外的同学和教授们network,去present。而这些经历也是可以放在CV上的经历。

投稿的经历也很重要

对于我来说,当我有了一个first draft后,把它进行修改并再次投稿则变得更容易。即便会议拒绝了你的文章,reviewers是会提供一些反馈意见,这时你可以将这些建议和意见应用到你的文章中,然后尝试提交到更高级别的会议。我自己就有很多这样的经验:一个rejection在不断的revision后最后终于被收入。此外,我感觉投稿的经验本身也非常重要。我不确定其他领域如何,但在心理学中,有很多人会将一些未完成的手稿或提交的论文列为自己的经验(就是那些in preparation/under review的paper)。

关于投到哪里

如果你不确定应该投稿到哪里,可以咨询你的同学、同事或教授,寻找与你感兴趣的领域相关的会议。或者使用我之前提到的方法,在你感兴趣的领域的组织和学者中寻找相关协会的信息和资源。

不要忘记自己的thesis

无论你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如果你完成了一个项目,不要忘记它,可以尽力并确保将其写成论文并提交到会议。因为我自己就带学生,我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完成了项目,最后为了学校要求做了poster,但却没有写论文。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丰富你的学术履历。你可以投稿到一些student friendly的期刊。另外,不要断了你和之前lab的联系,因为说不定你可以运用之前的数据做一些secondary analysis,或者在毕业后依然有一些合作。

如果你们学校里或者系里有conferences,我十分强烈地建议大家去参加。如果你已经毕业了,完全可以发邮件询问一些alum可不可以也投稿或者参加。

Skill Development

Transferrable skills是之前提到的,和研究相关但是不一定非要在研究室才能培养的能力。我做了一个小总结,以下是我能想到的一些能力和相应的transferrable经历:

  1. data management:任何和excel,表格,数据处理有关的经历(如:在UCSD管理更新各种spreadsheets) 

  2. report-writing/data analysis:任何和汇报,presentation有关的经历(如:在CSULB整理分析各种workshop evaluation) 

  3. outreach:任何和客服,community building,crowdsourcing有关的(如:NYUSH实习时联系其他学校搜集资料做benchmark) 

  4. leadership:任何为爱发电的努力(如:ACPA担任职务,在AcademiaCafe做volunteer)

除此之外,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大家可以免费拿到certificate,并且对自己能力有所提升的一些机会。

  1. Data analysis:可以在各种MOOC网站上学到,如edx.org,coursera,udemy 

  2. NIH Good Clinician Trial Training:这是一个类似于CITI Training的线上培训

  3.  "Networking":和自己身边的人练习。这个其实有一个小故事。我第一年申请时想申请心理学的项目。但我的研究生不是心理学,导致我需要联系许多本科同学。其中也有很多毕业后就都没在联络的人。虽然想一想就有一些尴尬,但是我也把这个过程当做了一次networking的练习,为以后去联络网上完全陌生的大佬们做一些演习。

Personal

分清楚Peer Pressure vs. Peer Support 

在准备或者考虑申请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辨别“同辈压力”和“同辈支持”的区别。我们是需要同辈支持,特别是在很高压的申请过程中,我们需要在一个可以受到支持和鼓励的氛围。有可能你的科研旅程非常辛苦或孤独,所以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才会变得格外重要和珍惜。但有时候,身边的同学确实会给你带来一些压力。一开始我们身边的peer更多是以相互鼓励的身份存在的,大家一起互相支持互相打气。但在录取或面试时,我们会变得紧张,也会更敏感,因为别人听到的信息我们可能没有听到,或别人有经验,我们没有。所以我建议大家找一个团体来支持自己,但不要因为这个团体人群的优秀而增加更多压力。

想好自己的locus of control

申请博士其实一个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的过程,你无法确认今年的candidate pool怎么样,你也不确定自己申请的导师会不会最后临时不收人了等等。所以认清自己可控制的因素,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减少焦虑和内耗的方法。就像开头说到的策略规划,我的精力和担心是有限的,如果我花费太多时间去担忧那些我无法控制的事情,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资源分配。所以希望大家在gap year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情况能得到足够的认识,从而把精力更有效的去投入到那些自己可以真正控制的事情(如CV,文书,投稿等主动权在自己手上的事情。)

 关于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之前有同学问过推荐信的问题。首先,我建议大家在找推荐信人选的时候不要只考虑ta能否给我写信,应该考虑:ta能否给我写一份很强的推荐信。因为推荐信的中心就是找一个业界内的人士为你背书,去以这样一个personal approach去证明你的科研能力以及潜力。所以说我总建议大家找一些真正认识并且了解自己的人。

而因为这个“强推”的逻辑,我个人并不是特别喜欢教授们让大家自己写信然后签字的方式(大牛除外;和你关系好到可以成为亦师亦友般的同僚除外)。因为我的考虑是:第一,这种态度是不是过于随便,这个人是不是用同样的方式给了很多人推荐,那我是不是变相的和其他人成为了一个level上的候选人。第二,这种态度是否证明了这位教授对于我support的程度,感觉并不需要为我的事情上心的态度。所以即便这个决定听起来有点武断,但是就我个人来讲,如果得到了“你写我签字”的回应后,我会再找另外一个教授,并非自己开始起草。

再次声明,大牛和与你关系真的非常好/以前就给你写过信的教授们不在这个讨论范围哈。比如说我有一位合作了三年的教授,和她关系很好,之前要过一封推荐信。基于我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她当时的忙碌形成,所以教授提出了让我起草,然后她来编辑递交,而我也特别感激她百忙之中的支持。

关于是否一定需要masters 

对于关于是否需要硕士学位才能申请博士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是不需要的,因为身边就有本科生直接升博士的。在当前环境下,竞争的确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大家可能更能直观的看到或者感觉到很多博士在录取之前都人手一个硕士。我个人感觉这里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多取决于申请者本身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经历,和faculty有没有research fit,以这两个方向为基点去在很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

这是一个锻炼心态最好的时间

Gap year对于科研人来说,其实是磨练心态的好时机.因为科研就是一条充满了拒绝和等待的道路。我始终认为"gap year"是一个很好的时间来培养耐心和习惯。不要认为写完一篇文章就终结了,写文章将成为你一生的工作。不要认为申请一次就结束了,申请基金也将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需要有耐心,需要有钻研,也需要有热情。

结语

最后的最后来个收尾呼应:鸣人有鸣人的忍道,我们每个人也有我们自己的忍道。我们都在摸索属于自己的科研道路,而我们每个人的道路都是不可复制的。祝我们在自己的追梦路途上越走越远!

Previous
Previous

Lab Mentorship & Supervision Tool Box

Next
Next

Intro to Statistic Analysis